- 仿人眼傳感器捕獲生動圖像有助推動人工視網膜技術發展
- 來源:稿件來源:科技日報 張夢然 責任編輯:ICAC 發表于 2023/10/8
圖片來源:Kai Wang/《科學進展》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科學家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新設備,可通過模仿人眼中的紅、綠、藍光感受器和神經網絡來生成圖像。他們用模仿人類視錐細胞的窄帶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創建了一個新的傳感器陣列,并將其連接到模仿人類神經網絡的神經形態算法,以處理信息并生成高保真圖像。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上。
相機中的硅光電探測器可吸收光線但不區分顏色。外部過濾器可以將紅色、綠色和藍色分開,但過濾器只允許一種顏色到達光傳感器的每個部分,浪費了2/3的入射光。
此次研究團隊創造了具有嚴重不平衡電子空穴傳輸的薄膜鈣鈦礦,通過操縱不平衡鈣鈦礦的結構,或者層的堆疊方式,創建了一個傳感器陣列,并使用投影儀通過設備投射圖像。在紅色、綠色和藍色層中收集的信息,都被輸入到三子層神經形態算法中,這是一種模擬人腦運作的計算技術,可用于信號處理和圖像重建。
使用了鈣鈦礦材料的新設備,在吸收光線時會產生能量,這意味著其打開了無電池相機技術的大門——該器件結構類似于利用光發電的太陽能電池,一旦用光照射它,它就會產生電流,所以就像人類眼睛一樣,不需要施加能量就能從光中捕捉信息。
這項研究還可能引發人工視網膜生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由于該算法模擬了人類視網膜中的神經網絡,基于這項技術的設備,有朝一日可替代人類眼中死亡或受損的細胞,從而恢復視力。
-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謝謝!
技術文摘